11月2日Lancet子刊EBioMedicine,在线报道了我院高通量分子药物筛选中心的新药研究进展,文章题目为“SalidrosideimprovesthehypoxictumormicroenvironmentandreversesthedrugresistanceofplatinumdrugsviaHIF-1αsignalingpathway”,南开大学药学院与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秦源、高通量分子药物筛选中心副研究员刘慧娟共为第一作者。杨诚教授、孙涛副教授、杨光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肝癌是化疗难治性肿瘤,目前临床常借助肝动脉介入增加局部化疗药物浓度以提升疗效,但不可避免的局部微环境缺氧会降低铂类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甚至促进肝癌的上皮间充质转变(EMT),进而引发转移和复发。此前的研究也显示,铂类化疗药物本身也会促进非缺氧依赖的HIF-1通路开放,直接促进肝癌恶性演进。筛选和开发铂类介入化疗增效剂对肝癌的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南开大学药学院院长、研究院特聘副院长杨诚教授及其带领的团队根据临床肝癌介入化疗中潜在的缺氧-铂类药物起效的平衡点,以及伴随HIF-1通路开放带来的肝癌EMT特征。通过对大量中药单体分子的筛选,观察到红景天苷可以有效地提高缺氧或非缺氧依赖的铂类药物细胞毒作用,并可对抗铂类药物引发的EMT。分子机制研究显示,红景天苷可促进HIF-1α的泛素化,降低其蛋白水平,从而阻断该通路下游的靶基因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行为。小鼠皮下和肝原位抑制瘤模型均证实红景天苷可以增强奥沙利铂的疗效,降低肿瘤组织内HIF-1α水平,抑制EMT和转移。红景天苷是大花红景天的主要活性成分,一般认为具有抗高原反应和抗疲劳的效果,临床上也有注射剂或口服剂类型的药品使用,但药理机制尚不清晰,且尚未用于肝癌的辅助治疗,该实验研究有助于从HIF-1通路角度解释红景天抗疲劳和抗高原反应的潜在机制,也为开发红景天苷或红景天类药物作为肝癌铂类介入化疗的增效剂奠定了理论基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jingtiana.com/hjttp/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