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门大学问
养生是门大学问 中国的传统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人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作为理论基础,去分析病因,达到很好的效果。 我是绍兴市一名退休的英语老师,现在也是博医堂徐老师的忠实听众,在很多年前,由于失眠而焦虑万分,尝试过很多治疗方法,结果却让人有所失望,在偶然的一次收音机广播中,听到了徐正邦老师的养生节目。他淳厚有质感的声音和有条有理的疾病分析一下子吸引了我,我仿佛感觉自己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我决定去试试,从绍兴跑到杭州博医堂店买了保元锅,也正是从一口锅开始,开启了我的养生之路。 在经过的十多年养生过程中,我从一名初学者开始,通过徐老师的广播,学到了很多的养生知识,从自身的调节,包括饮食、作息、情志、运动等方面,由一个生活规律紊乱,身体越来越差的人,变成一个生活规律正常,身体慢慢恢复正常,得病少的老人。服用铁皮石斛红景天胶囊和参草益生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基于自己的养生经历,我想简单的说以下几点: 一、中医最高的境界是养生,养生的第一要素是睡眠。睡眠是生命的需要,所以人不能没有睡眠,失眠导致早起时浑身乏力,上班时无精打采,甚至还会肌肉酸痛,消化不良,面色灰暗,经常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多年,直到听了徐老师的广播节目,走上了养生的健康之路,从而使自己的身体得以改善,也与博医堂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养生就是一种自我救赎。徐老师说过,人生百病根于五脏,五脏之根在于元气,良好的生活习惯造健康,错误的生活习惯造疾病,所以,我的理解是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治本,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疾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在于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就要知错就改,不仅要结合相应的辅助治疗,更要改正错误的因。我们不仅要从观念上得以自省,而进一步要付诸于实践。徐老师在广播中讲了四季养生,春养肝脾,夏养心肾,秋养肺脾,冬养肾肝。除此之外,我还学习了肝胆四部操、叩齿提肛操、和博医三大基石(晨起醒脑三式、撞督脉、木桶浴足法)和一些食疗的方子,从而逐渐改变了身体的亚健康状态。 三、养生贵在养心。养心最主要的是在于静心、清心、宽心、忍心和用心。人生在世,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高雅境界。心理负担过重、恐惧、忧郁随之而来更会使神经系统失去平衡,代谢系统发生紊乱,免疫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这些都无异于是健康路上的“拦路虎”,于身体康复十分不利。有人说,健康状况是心境的“晴雨表“。养生贵在养心,不良心境如同毒草,长期处于其中,最终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四、养生贵在按时。博医养生讲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尊重人体固有的生命节律,并通过形神统一、动静结合、劳逸结合等具体养生的理论与实践,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故养生贵在按时。俗话说“预防大于治疗、早发现早治疗”等,其中的按时包括按时休息、按时锻炼、按时喝水、按时吃饭、按时体检、按时如厕、按时睡觉等。 五、养生贵在坚持不懈。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真正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徐老师说“慢工出细活”。养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细水长流。养生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它伴随着人的一生,而不仅仅是中老年的需要,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我们都要学习养生,即使在人精力充分、体质较好的成年期,不去注重养生,不仅会损害人体健康,还会加速进入老年人行列步伐。 博医养生重在身体力行,根据自己的病况选择养生方法,真正做一个养生的实践者。 在最后,我也希望博医养生文化可以发扬光大,帮助更多的患者找到疾病的病因,从而重获健康幸福人生。 张坚 年10月2日 小编有话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获益,谢谢。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jingtiana.com/hjtyj/1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无限极健康食品真有这么神奇吗太全面了
- 下一篇文章: 叨啦如此难办理的青城市民卡,你是在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