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疲劳乏力,提不起神别忽视中医调理方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近年来,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压抑的情绪等因素使得“好累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常态。一般来说,当出现疲劳症状时,好好睡一觉就可以恢复精力。 但如果你在第二天起床后,却仍然感觉到疲惫不堪,提不起精神来,并且这种情况持续半年以上,那一定要注意了,很可能你患上了一种称之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 或许你是第一次听过慢性疲劳综合征,但它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据中华医学会的调查表明,在普通人群中,有5%-20%的人有持续疲劳的现象,门诊中,疲劳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什么是慢性疲劳综合征?这是一种即便是少量的活动也会诱发身体出现疲惫的状况,并且即使经过休息也无法改善的病症。一旦患上这种疾病,会产生严重的疲惫感,身体无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怒,甚至身体头部、肌肉和关节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症状。 如果持续时间长且不采取治疗措施,很可能会导致身体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出现问题,比如消化系统出现肚子痛,排便次数的改变,有些人容易腹泻,而有些人经常便秘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多与神经内分泌异常、免疫异常、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遗传因素相关,运用补充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的营养疗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服用抗抑郁药物及抗病毒药物等方法治疗该病。然而,一项发表在《PsychosomRes》的研究表明,该病伴随症状多变,病因复杂,对于伴有多个症状的疲劳患者,目前通过以上治疗改善症状的可能性不大。 而从祖国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认为,禀赋不足,体质虚弱;生活无度,后天失养;外感失调,内伤五脏;病后失养,正虚邪复;失治误治,久成劳损等因素均可导致慢性疲劳,该病的病机关键在于五脏功能虚损,机体失于气血濡养,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阳气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甚至气血阴阳俱虚,多数病机较复杂,常常虚实夹杂,伴有一种或多种病理因素,如气滞、痰湿、瘀血、湿热等。 故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辨虚实,抓疾病病根,从整体上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治病求本,导致慢性疲劳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的“虚劳”“郁证”“百合病”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该病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 虚则以气虚最为多见,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不足。《医权初编》记载:“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这里的气就相当于一双“无形之手”,推动身体血液的运行,如果气虚了,则推动无力,导致体内脏腑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功能低下,从而导致神疲乏力。 气虚无以生血,发展为气血两虚,气血亏虚,身体失养亦可引起困倦贪睡、肢体无力等身体疲劳症状;气血不足,无以濡养脑髓,则出现健忘、注意力难集中等精神疲劳的表现。气虚日久累及阴阳,阳气受损,则出现畏寒肢冷甚至体温偏低的变证;阴虚则热,出现潮热汗出、口干口苦等症。 而标实,也即疾病的表面原因,则以“气郁”最为常见,门诊中的大多数病人多以出现“气郁”为先,继而出现“火”“痰”“血”之郁结,形成“痰浊”及“瘀血”,导致患者烦躁易怒,出现淋巴结肿大、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不适,并可加重记忆力及注意力障碍等认知功能的受损情况。正如《金医钩玄》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初期的“郁”而致病是导致出现慢性疲劳的重要原因。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条达情志,如果经常情志不畅,则会导致身体的气不顺,俗话说“人活着,就怕气不顺。气不顺,没病也能憋出病。”故而,情志不畅,导致肝失疏泄,则气机不利,导致气血不调而生“气郁”。 由此可见,这也是为什么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人除了出现身体和精神疲劳症状之外,还多伴有如反复低热、淋巴结触痛、咽痛、关节肌肉疼痛、头痛、抑郁、焦虑、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等诸多兼夹症状。 辨证调理,“理虚”和“解郁”同时兼顾,既治标也治本!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活导致的疲劳往往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它既有体力、脑力的原因,也有心理、社会等原因,还可能夹杂着潜在疾病的影响,使得各种单一疲劳的症状不是很突出,往往容易被忽视。 而从疾病发生到诊断和治疗,期间的时间拖得越长,脏腑虚损就会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病机可由一脏腑虚发展到多个脏腑虚损,出现多个脏腑的联合性病变。因此,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需兼顾整体,紧扣“虚”“郁”的病机,“理虚”和“解郁”同时兼顾。 一为补气以理虚,主要为调补肺脾肾三脏,临床多应用黄芪、白术、山药、鹿含草、人参、南北沙参等调补肺脾肾,辨症与辨证相结合。对于那些长期从事脑力工作而出现“头脑不清”者,可加用红景天,其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有助于保护脑细胞,使头脑恢复清灵。鹿含草健脾补肺兼能利湿除痹,对于兼有肢体酸痛的疲劳患者,用之更佳。 二为解郁,主要为舒肝理气以解郁,临床多运用佛手、香橼皮、八月札理气而不伤阴,对出现肝阴不足者,则以生白芍养阴柔肝。如果气郁日久化火,则常用栀子、川楝子清泻肝火。 此外,若伴有痰湿、血瘀,则配伍相应的祛痰燥湿,活血化瘀的药物,从而既改善疲劳症状,也改善疲劳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医案辨析:患者,李女士,45岁,因出现疲劳乏力2年多,最近半年加重而就诊,近半年来,疲劳乏力症状加重,记忆力下降明显,注意力难集中,肢体酸楚,情绪不畅,经常困倦想睡,哈欠连连,白天汗多,畏寒,偶尔有轻度的腰酸,食欲不佳,大便质稀,日行1次,晚上睡觉不踏实。近期体检无异常发现。观其舌可见舌质嫩、苔白腻。 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证,故治以益气扶正,补肺健脾。方用黄芪,灵芝,葛根,生白术,石斛,白芷,天竺黄,石菖蒲,生蒲黄,八月扎,地龙,徐长卿,甘草,夜交藤。另予益神颗粒补益精气、神宁颗粒安神助眠。 这一案例中,根据其症状、舌象等可知其气虚征象明显,脾虚失健运则疲劳乏力,大便溏;肺气虚,肺卫不固则自汗畏寒;长期导致肾脏受累故出现腰酸,但腰酸不太明显,因此调补肺脾肾当以补肺脾为主。方用黄芪肺脾同调,可补一身之气。灵芝增黄芪补肺健脾之功;葛根助黄芪益气升阳之效。白术益气健脾;石斛滋养胃阴,使得气血生化有源。诸药合用共补气血之亏虚。气血充盛,则形神皆旺,肺卫得壮,自汗畏寒之症得解,脾气健运大便可实。此外,患者情志不舒,以八月扎理气舒肝,调畅气机先开“气郁”。患者困倦欲睡,哈欠连连,运用白芷、天竺黄、石菖蒲开窍醒神,开“痰郁”以助醒脑,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患者肢体酸楚,取地龙、生蒲黄、徐长卿活血化瘀通络,通则不痛,“血郁”得化痹痛得除。石菖蒲、夜交藤合用,取其动静结合、调整阴阳之意,以助睡眠。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疲劳等症状改善,后经二、三诊,随证化裁,药后半年疲劳未再复发。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脾虚了?中医送你4个中成药,健脾祛湿、温补脾阳脾虚调理,常用2种中成药,一个重在补气血一个重在祛湿气,慎选中医提醒:补气补血养肾的中成药,补气血最快最有效的药补气血不上火的中成药,有效补气血不上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jingtiana.com/hjtcd/13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救救我我快无法ldquofurd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