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饴糖
补虚药之补气药 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也称补益药或补养药。根据补虚药在性能、功效及主治方面的不同,一般又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补气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甘温或甘平,主归脾、肺经,部分药物又归心、肾经,以补气为主要功效,能补益脏气以纠正脏气的虚衰。补气又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补元气等具体功效。 饴糖又称饧、胶饴,民间俗称麦芽糖,是中国传统小食。是由米、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经发酵制成的糖类食品。由于地域不同,所用原料略有差别,但主要原料是糯米(南方)、小米(北方)和小麦。中医入药用胶饴。 饴糖 yítáng 来源: ← 饴糖 本品为米、麦、粟或与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 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硬者称白饴糖,均可入药,但以胶饴为主。本品味甘。以浅黄、质黏稠、味甘无杂味者为佳。 相关名字: 饧、胶饴、软糖、饧糖、糖稀。 性味归经: 甘,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饴糖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浓稠液体,粘性很大。 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 味甘,药用以软饴糖为佳。本品以浅黄、质粘稠、味甘无杂味,为上品,干硬名饧,不堪入药。 总的来说,以饴糖为辅料的剂型产品以煎膏剂居多,有如下产品:复方鸡血藤膏、阿胶三宅膏、黄芪健胃膏、升血膏、竹沥膏、参贝北瓜膏、复方枇杷膏、健儿膏、复方梨膏、良园枇杷叶膏、三蛇胆川贝膏、微达康膏。 主治病证: 1.脾胃虚寒,脘腹疼痛 本品甘温,归脾、胃经,既能补益中气,又能缓急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 若脾胃虚寒,肝木乘土,里急腹痛者,常与桂枝、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小建中汤(《伤寒论》)。若气虚甚者,宜配伍黄芪、大枣、甘草等补中益气之品,如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若中虚寒盛而脘腹痛甚者,则配伍干姜、花椒等温中散寒止痛之品,如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2.肺虚燥咳 本品甘温质润,入肺经,能补虚润肺止咳。治咽喉干燥,喉痒咳嗽者,可单用本品噙咽,以润燥止咳。治肺虚久咳,干咳痰少,少气乏力者,可配伍人参、阿胶、杏仁等药。 用法用量: 入汤剂须烊化服,每次15~20g。 使用注意: 本品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热内郁、中满吐逆、痰热咳嗽、小儿疳积者不宜服用。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主要含麦芽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维生素C等。 古籍阅读: 1.《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 2.《本草纲目》:甘属土,肾病毋多食甘。甘伤肾,肾痛而齿落,皆指此类也。 3.《本草经疏》: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际,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4.《药征续编》: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考征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妇人腹中痛。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黄芪建中汤证曰里急。依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岂非里急矣乎。 6.《名医别录》: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经典出处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小建中汤: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另外饴糖在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均有入方。 2、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饴糖: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相关阅读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绞股蓝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红景天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沙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jingtiana.com/hjtcd/12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肤宝护肤品单品套盒防晒,美肤宝正品全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