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http://www.bdfyy999.com/m/
连花清瘟由三个古方“嫁接”而来?

关于连花清瘟的争议愈演愈烈。

尤其是,有人扒出,曾有官方媒体报道“连花清瘟研发过程只有15天”,这似乎同时戳中了质疑者的“嗨点”,和制造商的“痛点”。

对此,连花清瘟的制造商,以岭药业迅速做出回应,称“媒体文章报道的‘连花清瘟研发过程只有15天’与事实不符”,并已报案。

公司进一步“澄清”说:

“连花清瘟是将络病理论创新性的应用到疫病防治,公司创始人四十年致力于络病研究,在中医发展史上首次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公司科研团队带头人首次将络病理论应用肺系疾病,探讨肺络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汇聚两千年中医防控疫病的三朝名方而成为连花清瘟组方,并加入藿香芳香化湿护脾胃、红景天提高免疫扶正气。”

那么,连花清瘟来自于哪三个“古方”呢?

据相关资料介绍,连花清瘟源出的“三朝名方”分别是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麻杏石甘汤,

清吴鞠通《温病条变》的银翘散作为基础方,并参考了

明吴又可《温疫论》治疫病用大黄的经验;然后加入了所谓“祛湿”的藿香,“扶正”的红景天。

根据连花清瘟的说明,其主要组分包括: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

其中,麻黄、苦杏仁、石膏和甘草是“照搬”自麻杏石甘汤;而连翘、金银花、薄荷和甘草(甘草是中药组方百搭之王,大多数方剂都有出场)出自银翘散;大黄则是参考吴又可;新添加的藿香作用是“祛湿”,红景天是“扶正”;复增加了现在被认为具有(体外)抗病毒、抗菌作用的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等。

连花清瘟的组方原则

医药学上,药物治病都有其作用机制和原则。

比如,同为新冠口服药,辉瑞的Paxlovid是基于新冠是一种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Paxlovid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种小分子冠状病毒复制抑制剂,作用分子靶点是冠状病毒复制中不可或缺的Mpro蛋白酶。这种酶活性受到抑制,病毒就不能复制,也就会“断子绝孙”。

那么,连花清瘟是根据什么来治新冠的呢?

总体上,根据以岭药业最近回应的介绍,连花清瘟是基于新冠肺炎在中医辨证上主要属于“热、湿”“表症”,施治主要使用药性味为“辛、凉”中药的“解表”作用,组方中的连翘、金银花、麻黄、石膏、板蓝根、薄荷都属于这类;并辅以祛湿、扶正,以及现代医学证明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几种药物。

古人是如何认识药性的?

有人就问了,又是“热、湿”,又是“表症”,又是“辛、凉”,又是“解表”,又是“祛湿”,又是“扶正”的。

这么复杂高深的东西,古人是如何认识中药的药性,又是如何知道什么药治疗什么疾病的?

有人说中医是一种经验医学,中药的作用主要来源于数千年使用经验的积累。

其实不然。

如果说在中医形成理论体系之前某些中药的作用或可来源于经验;但是,在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作用理论基础的体系之后,中药的药性主要是“取象比类”这种思维方式。

说起中药的“取象比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吃啥补啥,象啥补啥”。

比如,吃了动物的脏器就会补人体的相应脏器,吃了形如人脑的核桃就会补人的脑子,吃了形如肾脏的豆类就能补肾。蝙蝠天黑才出来活动,说明眼力好,蝙蝠屎(夜明砂)可以用来治疗眼病等。

实际上,整个中医药体系都是由取象比类这种思维方式“发挥”出来的。

比如,认为花类药有发散作用,连花清瘟中的金银花、

连翘就具有发散表症,从而达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更具体地说,中药的药性被概括为“性味归经”。

四性,也叫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类”特性。

五味,就容易理解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归经则是中药在体内会循着什么路径(经络),达到那些脏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有人会说,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这些不都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到的吗?

没错,中药的药性的确就是通过舌头和嘴巴感知到的,即所谓“尝出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中药药性为什么可以尝出来呢?

除了甘、酸、苦、咸所谓“五味”是舌头上味蕾味觉感受器所感知的;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成果为嘴巴感知中药的“四气”提供了分子机制,寒、热(辛,其实也是热痛觉)、温、凉等温度觉都是由像辣椒素受体(TRPV1)等瞬时受体电位(TRP)家族受体所感知的。

至于中药的归经,则主要是基于阴阳五行的比类而建立的广泛(胡乱)联系。

比如,苦寒药在五行中属火,就归于同样属火的心和小肠经;连花清瘟中主要使用的“辛凉解表”类中药,在五行中属“金”,进入体内就归于同样属“金”的肺和大肠经。

中医药治病的原则至于中医药治病的原则,最主要一项也是被中医药拥趸安在“西药”头上的“机械”的“对抗”疗法,就是“以毒攻毒”。

中医病因病机学认为,疾病主要原因不外乎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

不管是外淫还是内伤,在体内都会转化成致病的“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等。

比如,新冠肺炎,中医辨证认为以“热毒”和“湿毒”为主症。

针对这些不同的病因之“毒”,使用针锋相对的具有“偏性”,即药物“毒性”的中药进行对抗,即所谓“以毒攻毒”。

比如,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就称:“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中药的组方由于一种疾病的辨证并不单一,而是可以并存多种病症,这些病症又有主次之分。而单一一种药材“又恐”不能凑效,因此,会针对一种病症采用群狼战术,同时使用多种相同药性的药材。

中国素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将治病视同于治国,针对疾病主要和次要的病症,组合使用不同的药材,针对主症的被称为“君”药,其他次要病症的称为“臣、佐、使”药,从而组成一个治病的“朝廷”或者“战阵”,这就是中药的方剂。

每种方剂少则数种药材,多则数十种药材,甚至多达上百种药材。

比如,出自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的外治膏方“行水膏”就拥有多达多种药材的庞大阵容——万一有个别药有点作用呢!

连花清瘟经验汇集了三朝名方和现代抗病毒中药成果,也才仅使用了13种药材,已经算是“兵不在多,在精”了。

至于有些人会说连花清瘟装“13”,那纯属个人观点。

综上,现代药物治病就如同分子纳米水平的钥匙开锁;而中药古方治病就如同古代行军打仗,采用的是兵对兵、将对将的群狼战法。

Innorld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jingtiana.com/hjttp/1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