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炮姜都以为这就完成了。

师父说还要二次加工,取来一坛酒,说是什么牌子的黄酒,度数比较高。

盐杜仲先在桶底铺上一层,师父舀了一勺黄酒撒上,让炮姜端起桶使劲抛,使杜仲能够完全吸收酒。

如此一层杜仲,一勺酒,铺了大半桶,盖上簸箕,放阴凉处。

晚饭过后,依上面的方法再加酒一次,继续浸润,这一次,特地交代放到楼顶去,“晒”月亮。

?

师父没说下一步怎么做,一直弄着他手上的几个木块,连催几回让他去洗澡他都没挪动一下。

我和炮姜看会儿电视,又聊聊天,看看书,耗到了11点多,师父还没有去睡觉的意思,我俩都开始打瞌睡了,撑着眼皮等……

眼里还剩一条缝的时候,隐约看到了师父拿烟筒的动作,我一个激灵完全醒了,这表示他老人家终于忙完了。

把炮姜也戳醒,免得师父不高兴。

师父安静地抽完烟,炮姜小心翼翼地问:“师父先洗澡吧?”

师父点点头,远远地抛过来一本书:“你们把这个看一下,一会儿有事做。”

这是一本有关中药炮制的书,60年代出版的,我对着书皮看了半天,炮姜脑子灵活,把书抢过:“师父是要考验我们的功课啊!今天我们不是炒了杜仲吗?赶紧翻到杜仲那页看看!”

于是我俩抓紧时间把那页都背下来。

师父洗完澡出来,看了一眼墙上的钟表,居然把他的假牙拿出来刷!

这……什么情况?

我俩想破脑袋也不知道师父啥意思,但是谁也不敢问,都知道师父的性格,他老人家不说,自有他的道理,对吧!

过了十二点,师父将假牙一把塞到嘴里,有些兴奋地说:“来来来,时间到了,该做事了啊!”

?

让我生火,炮姜去楼顶把杜仲搬下来,师父又倒了一盘子的黑芝麻入锅,杜仲全部倒入,炮姜发挥着大厨的身手,弯铲飞快地翻动。

师父问:“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疑问?”

完了,师父要检查功课了,紧张怎么办?

“师父,书上好像写的是用盐炒断丝,我们下午不是已经炒过了吗?为什么晚上又加黄酒再炒一次?”炮姜一边专心翻炒边提问。

师父:“问得好!”

又看向我:“那你呢?”

“我……师父,咱为什么大半夜地才来炒药啊?晚上有空的时候也可以炒啊?不然就明天也可以吧?”

师父:“我是故意什么都没说,看看你们学习有没有诚心,我要是提前说了,12点之后要炒药,那你们都不睡,是因为心里面知道了。我不说,你们也在等,尊师这一点做得很好。”

炮姜搭话:“啊……就是,我也说了师父在考验咱们。”

师父:“也不完全是考验,是特地选这个时间来炒药的。”

“今天这位患者,不完全是肾阳虚,他是阴阳双虚,又看了这么多大夫,寻常的药寻常的方法,对他来说都不起多大作用了。”

“他的腰还有旧伤,有瘀血停留,要活血化瘀,要补肾阳,也要滋肾阴,酒可以行气啊!气走动了血也能走动,黑芝麻滋肾阴为主,炒过后加起来你还要防止太躁,放楼顶去晒月亮是为了见阴,现在是子时,阴阳交泰啊!在这个时间炒出来的药,炒好了再见阴,就不会躁了。”

我瞬间明悟:“是不是就和《药性赋》里讲的阴阳水相似的意思?”

师父:“对啦!学东西要能举一反三,要知道灵活变通,才能做一个好大夫。”

知识点听完了,杜仲出锅,搬到楼顶的小房子,师父让炮姜把屋顶的瓦片拿掉,露出一个洞,目的是让杜仲二次见阴。

?

天亮就可以收起来了,每50克装一袋。

患者来复诊,说那三付药有效是有效,但是不明显。

师父再诊脉,改单子,并把加工好的杜仲,给他拿了五袋,叮嘱煎药的时候一起加入,五天后复诊。

哪知才隔了两天,患者就提了一只鸡来报喜,改了单子后只吃了一付药,就觉得全身都在发热,但这种发热不难受,暖洋洋地,晚上睡觉也不用特意加被子裹住腰了。更神奇的是,昨天小孩不小心把煎药的锅摔烂了,药停了一天,昨晚睡觉也没觉得腰不舒服,摸上去腰是凉的,里头是热乎乎的。

患者高兴地直叹老先生真是神医!

师父笑容满面,也替他感到高兴,可丝毫没有骄傲,还幽默地说:“煎药的罐子都烂了,表示你的病很快就会好了嘛!”?

患者第三次来的时候,那精神状态真是天差地别啊,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腰板挺直。

师父没再开单子,只是把剩下的杜仲都拿给他,让他炖鸡和羊肉吃,从一星期一次逐渐改为一个月一次,杜仲的量不用多,每次加几块可以了。

杜仲吃完了,腰痛腰凉的情况也就好了。

?

杜仲,是一种温性的药材,外表看起来就是木壳子,运用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它就像人的背、腰,是一整块的,黑色入肾,但又不完全是黑色,偏于青黑色,可入肝肾,补肝肾壮腰强筋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腰酸腰痛、背痛,延伸于治膝腿痛都可以。

书上讲,阴虚火旺者慎用,是慎用,不是禁用,这是因人而异的,病情有多复杂,剂量的多少,如何服用,这都是在临床中灵活运用的。

用得好,都是良药!

但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学到的,师父的教学方式,正是一步步引导我们去思考、变通,见证祖国医学的神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jingtiana.com/hjtcd/12624.html